第81章 屡试不中(第1/2 页)
按照刘青山的说法,江南刘家的先祖,名曰刘元华,大明洪武年间人士。
刘元华十年寒窗苦读,举孝廉,却怎奈接下来的会试屡考不中,更别说之后的中三甲及第登科,这要是换到现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刘元华这个人中招考试考的不错,但是高考却屡屡落榜,更别说以后考研之类的了,在古代,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本也是常事,屡试不中要怎么办呢?大多数人都选择回去继续埋头苦读,就跟现在的复读生是一个道理,自古以来,读书似乎都是寒门出贵子最简易的捷径。
刘元华屡试不中,但却绝不认同自己所学逊与他人,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靠阴德五读书,这读书只排在第五列,刘元华在第四次会试不中之后,这个被大阴山百姓寄予厚望的读书人一咬牙一跺脚,把整日钻研往年费尽心血所买之书全部付之一炬,烧毁了四书五经,刘元华却捧起了另外的书,钻研起了风水阴阳堪舆之术。他自认读书自己已经足够纯熟,之所以屡试不中,原因唯有天命不足阴德不厚,这句话换现在人怎么讲呢?那简单,就是一个人吃啥啥不够,干啥啥不成,不觉得自己本事不行,就怪自己运气不好。当然这样说一个刘元华是有点过分,不过意思总归是这么个意思。
刘元华自知丢掉了笔杆子无颜面对大阴山父老乡亲,干脆开始一路遍访名山大川寻找高人异士寻求改命堪舆之法,刘元华年少成名,三岁能吟诗,四岁作对,七八岁时就写得一手好字,又加上多年书海浸淫,这一路的漂泊中倒也可以以卖字画为生,对于他的多年不归,大阴山百姓一开始以为他金榜题名就忘记了多年支持他的乡亲们了,后来派人打探才知道他未曾出贡,考试不中却未回家乡,寻找也毫无下落,大家都只当他是死了。就是没死,一个丧失了斗志根儿都不要的读书人跟死也没什么区别了。
有句古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从这句话来看刘元华半途而废是注定要当一个废人,但是还有一句古话说变则通,通则达,所以有时候仔细一想他娘的怎么好话坏话都让古人说了,说到底,这天下还是以成败论英雄的,而这刘元华在消失了十年之后,再出山还真的声名鹊起了,他花费了十年的时间遍访名山大川高人前辈,加上自己的感悟,写了一本《刘公风水术》。这本书上面一些对于风水堪舆之术的感悟心得在玄学圈子里备受推崇。要知道刘公风水术的这个公字,可不是随便就能用的,何谓“公”?国士则为公,大唐之前,民间并无风水术,堪舆之术乃是皇家秘术,黄巢攻进长安之时,杨筠松出逃,后来把天子风水术带入民间,这才有了天下风水术,所以风水玄学之人尊杨筠松为祖师爷,杨公风水被视为风水界的正统。杨筠松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公”,而刘元华的这个刘公风水术,明显就是要跟祖师爷的杨公风水叫板,可谓是狂妄,本应该被视为离经叛道,但是玄学圈子的人一看这本书一个个惊为天人,由此可见这个刘公风水术,自然有他独到的一面。
当时的玄学界也是极其鼎盛,一大半原因是因为相国刘伯温,所谓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从这句话上来看,刘伯温甚至比那诸葛亮还略胜一筹,刘伯温除了运筹帷幄之外,还有个本事就是神机妙算,是个玄学中人,有这样一个偶像,玄学圈子鼎盛也是正常。
刘元华声名鹊起之后,还真的引起了相国刘青田的注意,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说相国大人有请。谁都知道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元华自然不会放过,立马收拾行李奔赴相国府,一个苦读诗书却并没有什么卵用的读书人丢下了书研究旁门左道,反而是进了相国府,这刘元华也算是属于变则通的人了。能进了刘伯温的法眼,能没有一个锦绣的前程?
不仅刘元华自己这么想,整个玄学圈子的人也这么想,认为这个刘元华定然前程似锦,谁知道抱有一腔热血的刘元华进了相国府,迎接他的则是一盆冷水,他在相国府待了几个月,倒是终日可以免费吃喝有人伺候,却终日不见相国召见,按照文人的傲骨来说士可杀不可辱,刘元华本应离去,可是如果真的走了,机会一旦错过,自己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刘元华心性坚韧,虽然在相国府里受到了刘伯温的冷落,却还是等了下去,这一等就是一年时间。一直等到冬至这天,有一老人端来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个老人之前并未见过,但是刘元华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位就是那个不出仕则已,仕则弈万人的刘伯温。要是连这个都看不出来,刘元华这多年的所学算是真的学到了狗身上去了,堪舆之术里,本身就有相面一说,更何况这个老人身上的气度,绝非管家可比。
刘元华终于见到了可以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相国大人,大人还亲自在冬至这天给自己送饺子,感动的那是痛哭流涕立马就要下跪,大人一摆手,放下饺子道:“先吃再说。”
这一顿饺子刘元华是哭着吃完的,但是哭代表的却不是悲,等吃完之后,又欲拜谢,大人又是摆了摆手,在桌子上放下了一本书,之后起身离去,从头到尾,相国大人今天也就说了先吃再说四个字,刘元华拿起那本书一看,这不正是让自己名声大显的那本刘公风水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