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二章 总会有机会(第1/2 页)
第一二二章总会有机会
仪式结束后自然是启程前往九龙地区的几个木屋区赠送药物,路线是宋天耀和安吉—佩莉丝早就安排好的,从中环用货车载着药物,搭客货两用的渡轮先过海到达九龙码头,第一站是战后英国人在九龙地区做慈善的必选之地,九龙塘老人院。
何明光,葛慕莲,石智益这三位也没有等仪式结束就先行告退,而是一起过海抵达了九龙塘老人院,等第一站九龙塘老人院这里的捐赠结束后再离开。
九龙塘老人院,听名字似乎和那些新界乡下清茶淡饭,两餐一宿的自费养老院没有区别,但是实际上,这里是整个香港唯一一家殖民政府建立的免费性质老人院,香港殖民政府用纳税人血汗钱在九龙塘修建了占地数十亩,设备现代化的花园式洋房老人院,拥有小型医院,餐厅,花园,每位入住者都能独自拥有一间设备齐全,二十四小时供电,配备收音机的大型套房,除了一日三餐,还会额外供应下午茶点及宵夜,每个入住者都有一名管家和三名专职菲律宾女佣负责陪护,房间打扫,衣服洗熨,食物烹煮,住客起居,各司其职。最主要的是,入住这里的住客,对享受到的任何服务,都不需要支付哪怕一分钱,全部由香港殖民政府来买单。
这处老人院建立之后,英国政府特意让bbc的记者来香港报道过,写就报道来向世界展示英国对海外殖民地的社会福利如何优秀,西方几个国家也都在各自媒体上赞扬英国,很多英国本土公民看到香港这间老人院也都赞叹,简直比他们在英国这些有儿女照顾的老人的生活还要优渥。
事实上,除了建成让bbc过来拍照片时,香港殖民政府找了些中国老人进来摆摆样子演戏,等记者一走,那些中国老人就被带离老人院,由各个在政府任职的中国职员把自己父母领回家,全部都是假的。
这间老人院,的确像香港殖民政府宣布的那样,入住者不需要花一分钱,但是前提是,这间老人院只接受外国无依老人,本港纳税华人免开尊口。
所以这间用中国人出钱建起来的老人院里,如今住着三十多个英国老人,十几个美国老人,白俄人,荷兰人,葡萄牙人甚至有两个是印度人,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中国老人。
而就在老人院外不足千米,就是九龙区笔架山木屋区,很多人战乱中没了亲人,自己卖光了劳力,只剩一把年纪,只能龟缩在木屋区里等死,连一个生养死葬的小小愿望都不可实现,不足千米距离,却是一世都难跃过的天堑。
看着葛慕莲,何明光,石智益,安吉—佩莉丝,贝斯夫人乃至褚孝信等人带着亲切的笑容在闪光灯的闪烁中走进九龙塘老人院时,走在最后的宋天耀不知为什么,望着这处老人院富丽堂皇的正门,忽然想起了孤伶伶守着龙津义学的祖父,想起了义学正门处,那副虽历百年风刀霜剑,却不改书剑锋芒的楹联:
尽洗蛮烟蜑雨,平分苏海韩潮。
他在迈进老人院之前,扭过头望了一眼不远处的笔架山,用连身边师爷辉都听不见的声音说了一句:“总会有机会。”
再回,已经又是那个满脸带笑,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利康商贸公司秘书,宋天耀。
……
湾仔太和街,足有二三百个街坊妇女围在宋天耀一家居住的唐楼下,人数之多,把街道都已经堵的水泄不通,一些喜欢看热闹的货车司机或者没有客人的黄包车夫也都停下来,朝人群里挤去,想要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珍嫂!到底是不是真的?”
“你家新搬来,不是不信你,珍嫂,你不如拿钱出来给大家看下!”
“我家现在就有三个人!是不是三十块!”
“算我一个!珍嫂!”
赵美珍站在楼下,双手叉腰,冷脸看着围在自己四周的这些街坊妇女,沉默运气,等这些声音稍稍出现低落瞬间,迅开口:
“闭嘴!一个个三八!再敢开口我就把好处便宜隔壁街的街坊!”
她在九龙嘉林边道木屋区时,就是与十几人对吵不落下风的厉害人物,舌战经验丰富,湾仔这些生活还算过得去的街坊妇女,论舌尖嘴利,比起木屋区的女人来差了太多,此时她把握时机一开口,就让这些女人顿时落了下方,大部分人都闭上了嘴巴!
看到这些女人因为自己一嗓子就闭了嘴,赵美珍脸色更显倨傲,一手叉腰,一手戟指:“冇见过市面!我再讲一遍,下午四时,从我家楼下出,徒步去太平山半山区鬼佬的别墅前献花,有人带队,愿意去的,付十元车资,献花时哭出声,落泪的,有人会记住,到时多给一袋酱油!只要一千人!别想占老娘便宜,动些先付钱或者多报人头的念头,你去工厂做工,也要做完才付账!前几日有人吃过师爷辉派去的药糖,话俾你们听,那就是鬼佬免费送你们的!肚子里虫都排出去,去对鬼佬道声谢也是应该的,又有钱拿。不过话说在前,不准随便提起你们是收了钱嘅,全部是自愿!懂了咩!如果有鬼佬问起,也不要说自己是住在太和街,可以是九龙城,油麻地,旺角,铜锣湾,总之,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