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真相大白(第3/4 页)
有序地安静又向后退了一段距离。
朱瞻基虽然惊讶,但是一下子却真的想明白了。
是的,孔家就是声望太高,也不可能直接控制山东的官场,他们要是又这本事,早就自己当皇帝了。
至于造反,一群窝囊废书生,给他们一个胆子他们也不敢。
但是他们为何能在这件事上这么积极,这么大胆,是因为朝中有人撑腰啊!
皇上不喜文人,太孙不喜文人,只有太子殿下对文人礼遇有加。
而皇上已经六十岁,现在又要出征,说不定出征期间,就要归天了。
这个时候,如果朱高炽这个太子不积极一点,那才是真的不应该了。
太子出面,他本来就是“众望所归”。现在他的行动又绝对符合以文臣为代表的阶层的利益,那么,得到各级官衙的支持,丝毫不足为奇。
至于粮食的贪腐,粮商大地主为了利益,抵制南洋运来的粮食。只不过是这个大阴谋中一个环节,是那些人的附带行为,以此来收拢他们的心。
朱高炽的手里没有太多资源,但是他的许诺就是资源。只要他能控制朝局,登上皇位,以后一切都是他的。
在这样的局势下,那些文臣又怎么会不肯下注呢?不肯跟着他走呢?
这个这张网虽然没有完全呈现在朱瞻基的面前,但是朱瞻基已经能猜到朱高炽的想法了。
在朱棣西征期间,他要用尽一切办法来笼络大臣,成为真正的监国,而不是傀儡。
而这个计划还不是现在才实施,从去年……不应该是从朱棣有了西征之念之后,就已经开始实施了。
山东的粮食运不进去,是为了保护山东大地主,国内粮商的利益。
他无法制止朱棣的决定,所以就只能诱惑马琪来贪腐,将粮食倒卖。
没有了南洋的粮食,国内的粮价自然会涨起来。而南洋的粮食也不会白白耗费,大明因为缺粮,一直在禁酒,这些粮食属于计划外的,自然可以随便酿酒。
虽然他没有掌握到大明如今的酒业发展数据,但是光凭现在朝中禁酒的法令已经名存实亡,就能知道这些了。
而大明的文臣阶级是真正的大地主阶级,通过这种利益输送,就能将这些人团结在自己的四周。
还有那些做生意的勋贵和武将们,同样也能得到一些好处。
朱瞻基一开始想不通的环节,在朱棣提醒以后,一下子全部明白了。
是的,这件事不是孔家,不是赵王主谋,只有朱高炽出面做主,才能有这样的效果。
没有人想要造反,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在朱棣年迈以后,为权力过渡做的准备。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并不关心。
但是朱棣更加老辣,他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把朱高炽调到嘉峪关去,让朱瞻基监国,所有的阴谋诡计就一下子全部失去了作用。
因为一切的核心在朱高炽的身上,朱高炽都不在应天府了,这些阴谋就没有了根基。
朱瞻基这个时候真的是口服心服了,他一直对古人有一种优越感,自认为聪明,但是在权谋方面,他还是有些稚嫩啊。
他诚心诚意地向朱棣长揖鞠躬道:“孙儿受教了。”
看到朱瞻基是真的想明白了,朱棣笑着说道:“你父亲有些自己的想法倒也是可以理解,他一直以来受儒教学说影响太深。
这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儒家思想治国,但是儒家治国,这每个朝代都不过短短几百年就烟消云散。
由此可见这儒家是有局限的。但是你父王看不到这一点,只认为离了儒家,国将不国。
朕也不认为大明能离了儒家思想,这儒家还是可用的。但一个皇上,如果没有自己的立场,完全依靠儒家,这国到底是我朱家的,还是儒家的呢?”
朱瞻基点头说道:“所以孙儿以后将会把孔子和孔家分开,孔子要大力弘扬,但是孔家绝不能跟着后面沾光,躺在祖宗的功劳簿上作威作福。”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掌握了这个分寸,这个案子朕也能放心地交给你来办。既然一切都是因粮食而起,就从这方面着手。凡是牵涉其中之人,决不轻饶。但是不要扩大,给山东留一份元气。”
“孙儿明白!”
朱棣今日让这个心高气傲的孙子服服帖帖,心里格外开心。他摆了摆手说道:“今日已晚,回去歇息了吧。你以太孙令下传旨意,名不正言不顺,明日朕会让内阁传达圣旨!”
“是!”
从后宫出来,看到沉重的大门重新被关上,朱瞻基的心中满是豪情。
这大明,从此以后将会变成我的大明。
来到了常奉仪的别殿,众人自然是小心伺候着,朱瞻基毫无睡意,让常奉仪拿来了纸笔,将朝中的大臣名字一个个写了下来。
他印象里朱棣是当了二十二年皇帝,今年已经是第十八年。也就是说,朱棣也就还有三年多好活。
他这次西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