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九章 纳米前沿(第1/2 页)
张雪林被惊醒过来:“进来,小吴。”
负责内部科研项目进度的助理小吴,急忙打开办公室门,带着一丝兴奋的表情,向他汇报道:
“张所,好消息。”
“哪个项目出成果了?”
“第六实验室。”
张雪林一喜:“第六实验室,纳米机器人项目?”
“是的。”
“走,我们边走边说。”
张雪林拿起外套穿上,向第六实验室的区域走去,大半年来,整个研究所就出了几个小成果,这让他压力山大。
在路上,小吴向他汇报项目的具体情况。
岭南材料研究所,第六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专门做纳米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这也是纳米材料学发展的现在,很多研究所的主攻方向。
纳米机器人的研究,离不开纳米材料和电化学技术。
当张雪林和小吴来到第六实验室的时候,实验室内正在继续做相关实验,不过实验室的项目核心研究员方同风,还是抽空带俩人进来。
“同风,现在纳米机器人的详细情况,你给简要的说一下。”
方同风也没有藏着掖着,毕竟岭南材料研究所的内部管理,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所长作为行政人员,是没有资格在项目上挂名的,最多就是在鸣谢名单上。
可以主导项目的,都是一线的核心研究员,如果所长要从事具体的研究项目,只能辞职后,经过科学委员会审核,才有可能从事具体的科研工作。
行政人员和科研项目研究员,两者是不允许兼任的。
因此方同风就将项目的具体情况,向张雪林简明扼要的介绍了一遍。
“……我们就氮球套入超碳球中,再嵌入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管,最后采用红外真空冷焊技术,将碳纳米管、硅纳米管和氮球、超碳球结合这一起。”
所谓的超碳球,其实就是巴基球(c60)的增强版,由300个碳原子组成。
至于氮球,则是类似于巴基球的n60球型分子。
超碳球包裹着氮球,然后嵌合了12条碳纳米管、12条硅纳米管,形成一个纳米机器人,这个纳米机器人的直径只有72纳米。
当进入实验室的核心区后,另一个核心研究员卫国忠,也和张雪林打了一个招呼。
“张所,来看纳米机器人吗?”
“是啊!我压力山大呀!”张雪林无奈地摊摊手。
方同风、卫国忠等人也非常理解,现在研究所的行政人员可不会混,事情非常繁复,经手的钱又不是小数目,要是把持不住,迟早要进去。
加上岭南材料研究所是有案底的,属于重点关注的研究所,如果再像以前那样半死不活,估计上面就要直接让岭南材料研究所直接去世了。
方同风调出电子显微镜拍摄到一部分图片,将纳米机器人的样子,展示在众人面前。
从外形来看,这个纳米机器人的样子,就是一个球型。
而从内部剖析的三维立体图层来看,里面还有一个球型结构,以及24条纳米管。
方同风转过头来解释道:“这个结构是为了保证纳米机器人的通用性……”
“通用性?”张雪林不太理解。
“这个通用性,代表这种纳米机器人只是一个基础,它可以通过搭配不同的外挂,实现不同的功能。”
其实纳米机器人在大中华并不是没有,比如以纳米技术起家的燧人系,将研究了十几种可以初步应用到纳米机器人。
但是这些纳米机器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都属于专业的纳米机器人,是专门从事单一功能,而专门设计的纳米机器人。
这种专业纳米机器人,好处是工作效率比较高,不好的地方,就是功能太过于单一,难以应付一些特殊情况,或者复杂的化学环境。
方同风等人设计的通用纳米机器人,则是一种多功能纳米机器人。
解释了一遍后,接下来方同风便调出一部分外挂分子。
比如往通用纳米机器人的氮球核心内部,通过电化学技术的配合,注入铁分子,将可以生成强电磁纳米机器人,这种纳米机器人可以在通电的情况下,形成强度可媲美铷磁铁的磁性。
如果是在零下摄氏度以下的环境中,该纳米机器人需要消耗的电能,可以减少大约43%左右,同时磁性提升到铷磁铁的倍左右。
这种超强磁性,赋予了这种纳米机器人,极强的可操控性。
目前通用纳米机器人的外挂分子,方同风团队一共研发了7种,另外其中4种外挂分子,是可以组合在一起的。
比如,其中一种外挂分子:n8—si4,这种外挂分子和通用纳米机器人组合后,还有可以接入其他的外挂分子。
这种n8—si4分子,其主要功能是快速分解特定的有机物,类似于n16,但是相对可控程度比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