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1章 大明的历史陡然加速了(第2/2 页)
。
共和二零二四年年底,大同行省的十六个重要煤矿产区和七座炼焦工场之间已经全面完成了铁轨铺设与火车的运行。
交通运输时间和成本的大幅度缩减使得煤炭、焦炭的产量急剧上涨,大同行省地区的煤炭价格和焦炭价格开始往下降。
与此同时,火车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改进,运输承载量和蒸汽动力机的效率大大提升,进一步缩减了运行成本。
于是,一条从中都抵达大同行省治所所在地大同城的铁轨铺设计划已经制定完成,上报中都之后得到了批准,已经准备开始建设了。
这条铁路一旦开始运行,整个燕云地区的煤炭价格和工场使用的焦炭的成本价格都会大大下降,这会给燕云地区的民众生活和工场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大同行省内部的经验表明,火车轨道铺设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煤炭价格和焦炭价格就会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地方需求量的猛增。
需求量的猛增会使得工场加快生产效率和生产量,这又会进一步促使技术革新的出现。
从共和二零二四年年初到共和二零二五年年中,在煤炭、焦炭、炼钢铁、火器制造等各多个领域中,累计出现了三十八次大大小小的技术革新,其中具备实用价值的高达二十一项。
毫无疑问,大明国内的工业革命已经初见曙光,大明国已经处在了工业革命的前夜,只待更多更有实用价值的发明出现,这将进一步把大明拉入工业革命时代。
一旦进入了工业革命时代,大明的变化将真正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实现,历史将真正进入高速通道,开始狂飙突进,沉寂了数千年的农业时代即将迎来真正的变革。
在这个档口,共和二零二五年的四月,第三次全国民众代表会议召开了。
在这场会议期间,苏咏霖正式向大会提出申请,将自己兼任的军事部主任一职辞去,并且推荐原军事部副主任辛弃疾就任军事部主任一职。
这等于明明白白的告诉了所有人,五年之后苏咏霖一旦辞职,继承他地位的,将是辛弃疾。
对于这个答案,有些人有所预料,并不觉得惊讶,有些人没有预料,因而有些惊讶,但是总体来看,大家对这个结果并不反感。
辛弃疾为官清廉,为官二十三年从未有过任何渎职、贪腐的情况出现,一直洁身自好,没有不良嗜好,工作上勤勤恳恳,思想上紧跟苏咏霖的脚步。
更为难得的是,他功劳大,地位高,资历深厚,性格上却较为温和,不管是上级还是部下,他都能与之和睦相处,并没有什么龃龉出现。
就算对辛弃疾成为苏咏霖继承人的事情心怀不满的少数人也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其他人,辛弃疾更能成为他们所愿意接受的那个人。
执行委员会的人愿意接受辛弃疾成为领导者的局面。
骄兵悍将们也不反感他,因为辛弃疾有实打实的功绩,且长期担当军事领导者的职位,也有一定的威望。
至于那个真正被全国国民所接受的存在,他并不愿意继续自己的统治,这也是大家无可奈何的事情。
而把军事部主任的职位交给辛弃疾显然只是一个开始。
之后的岁月里,苏咏霖虽然名义上还是大明的最高领袖,但是他已经把复兴会主席的职位和主管工部的职责都交给了辛弃疾。
共和二零二七年年末,苏咏霖把自己最后的权力——执行委员会的一票否决权交给了辛弃疾,实质上退出了一线决策圈子。
那一天,辛弃疾很是激动,但也很是伤感,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一个旧的时代远去了。
但是如果没有那个人主动的退出,新的时代根本不会来临。
“您就这样把如此重大的权力交给我了吗?”
大雪纷飞之际,辛弃疾为苏咏霖拂去了肩头的积雪,温和的询问。
“我已经没有不把这些权力全部交给你的理由了,你已经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了,我对你最后的期待,就是永远不要忘记你为什么要跟随我,以及,你的理想。”
辛弃疾站在苏咏霖身边沉默了一会儿。
“济南城的那个晚上,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那就行了,你没有忘记你的来路,也就自然不会迷失道路。”
苏咏霖笑了笑,握住了辛弃疾的手,缓缓道:“今后两年,还有你的两个任期,大明国该如何前进,将主要取决于你的意志,在那之后,不管你愿不愿意,我都会带着你们一起走,记住了吗?”
辛弃疾笑出了声。
“记住了,我绝不反抗。”
“反抗也没用。”
苏咏霖哈哈大笑道:“因为只要苏咏霖活着,他就战无不胜!”
————————
ps:明天完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