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最“高贵”的粮食(1/3 求订阅)(第1/2 页)
肃省很符合西北的典型特征,地广人稀。
就拿齐政他们到达的陇谷县来说,总面积七千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0万亩左右,人均耕地面积可达8亩。
相比起东南沿海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一亩,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但是人均占地多不代表着富裕。
这边毕竟地处北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虽然光能资源丰富,但降水少,农业生产只能靠灌溉。
受限于气候和地质条件,大麦是隆原镇的主要粮食作物,而大麦产量较低,经济效益相当一般,导致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
因此嘉谷方面透露出投资合作的意向后,受到了陇谷县的热烈欢迎。
唐书记精神抖擞地站在县委大院门口,毫不矜持地将县委县政府全套班子全给挪移了出来,以接待大投资商的礼仪,接待了齐政一行。
在县委会议室,唐书记骄傲地介绍:“我们县的大麦产量居全省之首,而且大麦的整体质量水平也达到了全国一级标准,而且从前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把啤酒大麦作为全县的重点特色产业来发展……所以我们是一心希望能有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入驻,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啊。”
齐政笑着道:“企业谋发展,地方谋致富,都是为了追求共赢。”
唐书记“哈哈”笑了两声,说道:“齐总这话说得对头,大家共同致富嘛。投资就是富地,来帮助我们吸引投资的都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客商都是亲人。”
唐书记用深刻的语气,既说给县长听,也说给其他官员听,道:“而影响投资环境的都是罪人,我们作为政府的,要全力做好服务,亲商、安商和扶商是我们的主要工作。无论是投资环境方面,还是优惠支持方面,你们都不用担心。有什么要求,也尽管开口。”
齐政微微一笑,颔首道:“我们嘉谷既是做农业的,也是做食品的。只有最优质的原料,才能生产出最优质的啤酒。我们是希望建立一个像茅台高粱基地那样的优质原料基地……”
茅台作为“国酒”,声名赫赫。
但很多人不知道,茅台酒之所以成为“国酒”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料极为讲究,一定要用本地产的高粱。
而茅台专用的高粱,堪称史上最贵高粱。
说起茅台专用高粱,也是一个从山野劣种逆袭到身价百倍的传奇励志故事。
高粱作为一种种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在北方很常见。
和根红苗红的北方高粱比起来,茅台本地高粱,不过是一“山野劣种”。
“不择地利,不辞瘠薄,不受肥力,产量吝啬”,像野草一样的生长习性,更像一个冥顽不化的熊孩子。
但是,正如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一样,“山野劣种”因其独特的优势而涅槃。
因为茅台本地高粱的直链淀粉比例高达90%,比其他高粱产区多了三分之一,十分有利于茅台镇酱香酒传统工艺的多轮次翻烤,营养的消耗也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因而是酿制茅台酒的绝佳选择。
但茅台本地高粱发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它虽然是酿制茅台酒的不二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产量低,亩产只有75公斤。
也正因为产量太低,严重制约了茅台酒的产量,也使得一坛看似不起眼的茅台酒,留下了几多神秘。
直至当地育种中心精挑细选出最优良的品种,经过8年的繁育,才得到完美符合茅台酒酿造要求的新品种,同时亩产能达到400公斤。
除了在茅台核心产区,其他地方产不出这种高粱。这是大自然给茅台镇人民的礼物,也是茅台镇人民致富的渠道。
茅台人极为珍视这种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当地也在大力扶植种植这种高粱,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规定不得使用农药等。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茅台一直坚持以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优惠条件收购本地高粱,10余万户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茅台还补贴。
茅台高粱基地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对基地农户免费投入有机高粱种子、有机肥、生物制剂、绿肥等,实际农户成本为劳动力成本。
这样一来,对于当地来说,没有比种高粱更好的高效替代产业。
虽然高粱是小杂粮,但作为地方特色产业,与同季粮食作物相比,效益更高。
而从种植户来看,为茅台种植高粱,确实是一门划算的买卖。
茅台的收购价一直比普通高粱高,还不包括茅台在种子化肥等方面的免费或优惠,而且不用担心公司倒闭或效益下滑不收购。
总而言之,茅台对农户实行的是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这一点对种植户而言,无异于一颗定心丸。
众所周知,茅台酒价格高昂。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从高粱到茅台酒,价值翻了三十倍不止,说它是世界上最“高贵”的高粱,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