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星落(第1/2 页)
转眼,农历七月二十三。
初六那天,孟时和良载阿公俩人看着电视,阿公问,“今年暑气什么时候散啊?”
孟时根据阿公教的“指推天干纪日”掐指一算,得出的结果是——“初伏在六月初十,末伏在七月十一,今年暑气散在七月二十三。”
当时,老少俩相视一笑。
孟时感觉自己逼格挺高,良载阿公感觉孺子可教。
气氛和谐又美好。
然后……
就在昨晚,老少俩眼睁睁的看着河州电视台,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和“高温热浪预告”。
俩人看着身材样貌姣好的播音员,在电视里比划着代表南方持续高温的红色,伴随着夜鸦不应景的“嘎嘎”叫声,相顾无言。
孟时,半晌,憋出一句:“大人,时代变了。”
良载阿公一拐棍敲在了他头上。
老少俩对视一眼,默契的把刚刚看的天气预报当成幻觉。
孟时默默把频道调到戏曲频道。
于魁之扮的诸葛亮正唱:“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论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
本该暑气消散的日子。
气温到了35度,而且会持续至少三天以上。
不过,这种天气对于晒稻子是好事。
孟时把几卷很有历史感的“垫子”在院子里铺开。
“垫子”是竹编的,宽大概有一米八,长度在三四米左右,两边都有一根竹棍,长得放大几十倍的圣旨差不多。
这垫子是用来晒稻子的,以前农村都是泥土地,稻子收割后就晒在这样竹制的垫子上。
现在基本每家每户门前都是平整的水泥地,有的是地方赛稻子,所以这种垫子早已经用不到了。
不过up主嘛,总要给观众展示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复古或前卫或贵。
为此,孟时还把全村唯一一台还保存完好的“扇谷风车”,给请了出来。
由于机械化的普及,孟时上初中开始,像“风车”这样的农具就已经被淘汰。
不过因为阿爷比较念旧,晒谷子的垫子和这台“风车”保存的都很完整。
扇谷风车有风箱、摇手、车斗、漏粮斗、出风口等部件,这东西整体木制,依靠组装,不用一根钉子。
孟时记得以前是十几二十户人家共用一台,在加工稻谷时,把晒干的稻谷放到斗上面,然后把隔片打开,使劲摇动把手,秕谷、糠皮和草屑杂碎从出风口飘出,而饱满的谷粒,则从漏斗口垂直滚下,落到接在漏斗口的箩筐里。
前天收的稻子,要再晒一下午。
彻底晒干水分之后,傍晚天阴凉了,用“风车”吹掉杂物,明天送到“碾米厂”脱壳,今年的早稻新米就可以入仓了。
孟时把昨晚收起来的稻子,重新倒在垫子上。
每一张垫子上面倒两袋子,五张垫子全部倒完,正好差不多一千斤。
然后拿着木质的,跟八戒武器差不多的木制耙子,把稻谷均匀的在垫子上摊开。
“你说话啊!”陆佳从相机的架子后面把头探出来,对孟时喊。
孟时感觉莫名其妙,抬头看她,说道:“晒个稻子说什么话,等后期的时候,配上笛子葫芦丝,写一段旁白慢慢的读,不就好了。”
陆佳一想也是,对他比了个大拇指。
中午的时候孟时切菜,阿嫲做饭。
而陆佳自告奋勇的去烧火,老式的柴火灶,有两个灶膛,两口锅中间嵌着两个铁制的汤罐,这是烧水用的,一顿饭下来能烧两热水瓶的开水。
陆佳坐在两个灶膛之间,拿着火钳这边鼓捣一下那边鼓捣一下,弄的满头大汗。
孟时去后面的井里,把一早就泡下的西瓜起了上来。
把西瓜切开,半个切块,给阿嫲递一块,自己吃一块,剩下当菜。
然后把另一边西瓜,插上调羹递给陆佳。
陆佳擓着冰冰凉凉的西瓜,对着红红火火的灶膛,人生第一回体验到了“冰火***”。
天热了犯困,陆佳吃过饭就跑去找鱼午睡。
孟时则开始剪辑这两天收稻子的视频素材。
一个小时之后,孟时看着三十分钟的时长,无奈的摇头,开始重新剪。
把那些大段的长镜头删掉,尽量让视频连贯简洁。
从大伯的镰刀切到陆佳的镰刀,再切到年哥拉着用来分离稻子和蹈杆的“老式脚踩打稻机”,镜头越过在挖泥鳅的鱼,跟着行人,看到隔壁的稻田的收割机。
孟时笑道:“开收割机的大哥,一定也好几年没见过,有人这么收稻子了。”
大婶提着篮子来送点心。
一罐子糖水,一些早上买的重新加热的包子,一锅面条。
几个人把镰刀放下,大伯和年哥商量下半年的计划。
鱼带着陆佳去追在地里觅食的白鹭。
第一天收稻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