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理想战略(第2/3 页)
亿盾的战争贷款,也支撑不了多久时间。”财政大臣阿瑞斯坦利罗德提醒道
为了供应现在这支部队作战,他们就不得不从奥地利采购大量的战略物资,如果继续增兵巴尔干前线的话,军费开销还要继续增加下去。
不是阿瑞斯坦利罗德在反对增兵,他只是把问题提了出来,避免盲目制定计划,到了后期没钱打仗那就尴尬了。
一亿奥地利盾看起来不少,实际上到了战场上根本就是杯水车薪,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俄军总人数已经突破了三十万。
一次保加利亚会战,俄军就损失了4.5万人,就算是灰色牲口再怎么不值钱,多少也要开销一笔抚恤金出去。
仗打赢了,论功行赏也是少不了的,这些还是要钱。
战场上消耗掉的武器弹药,损坏的武器装备需要更换,这些都是钱。
就算是不打仗,这三十万大军每个月光吃喝拉撒睡的开支都超过了400万盾。不是俄军的标准高,而是战争时期物资运输成本高,一旦打起来了更是花钱如流水。
一次保加利亚会战,俄军就打掉了数千吨弹药,平均下来每天都要消耗近百吨弹药,光这一项就是上千万盾的开支。
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开支加在一起,一场持续了一个多月的保加利亚大会战,俄军的军费支出就不会低于四千万盾,这还没有计算薪水支出。
战争的主要经费,还是要俄国人自己想办法解决,奥地利的贷款只能作为弥补,财政部的压力自然大了。
尼古拉一世点了点头,提前做好战争准备还是有效果的。至少在1852年,沙皇政府不用担心财政的问题。
如果战争持续下去,那就不一定了。热武器时代的战争成本,已经远远超过了冷兵器时代。
“那就想办法速战速决,尽量在年内击败敌人,不给英法留下机会!
我的陆军大臣,要在年内结束战争,还需要增援多少兵力?”尼古拉一世关心的问道
沉思了半响功夫后,阿塞-尼古拉斯才缓缓的回答道:“陛下,至少需要增兵30万,为了保险起见最好能够增兵40万。”
实际上阿塞-尼古拉斯心里也没有底,战场上面千变万化,英法的实力可不弱,还有一个爆肝的奥斯曼帝国,谁知道多少军队才能够在短时间内结束战争?
可是沙皇陛下既然问了,他就必须要回答,不然就显得无能了。
阿塞-尼古拉斯还是有点儿水平的,他不看好俄军能够在年内结束战争,直接说出了一个不可能做到的数字。
此前在巴尔干半岛投入三十万大军,俄罗斯帝国就已经尽力了。要是把这个数字提高一倍,士兵俄国人是不缺的,可是后勤补给就完蛋了。
就算是加上奥地利,合两国之力也难以保障六七十万大军,在巴尔干半岛作战。
这不是缺乏物资,而是交通运输支撑不起。要是在多瑙河流域作战,后勤补给还可以保障。
可是随着战争的推移,俄军的补给线越来越长,距离多瑙河也越来越远,需要靠畜力运输和人力肩挑背扛的路程也随之增加,后勤补给压力自然是大大增加。
尼古拉一世不是军事小白,陆军大臣的话一出来,他就知道想要在年内结束战争是不可能了。
英法拥有海权在,就算是俄军占领了巴尔干半岛,他们只要愿意,还是随时都可以登陆,想要结束战争那有那么容易?
况且,奥斯曼帝国虽然腐朽了,可是烂船还有三斤钉,生死关头爆发出来的战斗力,同样不容小觑。
外交大臣卡尔-渥赛尔非常有眼色的说道:“阿塞先生,现实情况不允许我们在巴尔干半岛投入那么多的军队,这份计划看上去可行,实际上并不存在可操作性。
如果在巴尔干半岛无法赢得战争,我们可不可以在高加索地区取得突破呢?
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胜利,都可以打击奥斯曼帝国的信心。只要这个腐朽的帝国崩溃了,这场战争我们也就赢了。”
在高加索地区取得突破,没有问题啊!只不过攻克了一个山头,还有下一个山头。
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快则三年五载,慢则十年八年,只要持之以恒,他们早晚都可以磨死奥斯曼帝国的。
前提条件是沙皇政府能够支撑下去,不要在战争结束前,先把自己给搭进去了。
现实虽然残酷,可是理想还是要有的。
在发起保加利亚会战的同时,俄国人也没有忽略高加索地区,只不过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在那边投入的精力要小些。
随着巴尔干局势对奥斯曼帝国的持续恶化,苏丹政府肯定要从小亚细亚半岛抽调大量的援兵过来,到时候能够增援高加索地区的兵力就减少了。
这对俄国人开始,同样也是一个机会。从高加索地区一路打到博斯普鲁斯海峡有困难,可是打到小亚细亚半岛就未必做不到了。
任何一个国家前线的接连战败,都会影响到国内的稳定,何况是腐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