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三十二年战争的结束(第1/2 页)
查理一世有想过《伦敦条约》公布出来后,自己会受到猛烈的抨击,但是没想到会这么猛烈。
不但是各地的市民、农民,就连很多原本支持自己的贵族和商人,也都强烈的抗议和反对,甚至还引发了大量的骚乱。
而刚取得大胜的克伦威尔,又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护,新模范军再次声势大涨。
查理一世更加的患得患失起来,但事情已经发生,固执的他知道后悔也没什么用了,也就不会再去后悔,而是想着怎么尽快的打败新模范军。
只要彻底击败新模范军,让英格兰王国的权利全部回到自己手中,自己便能够镇压一切反对的声音,就像之前解散议会一样。
于是,他一边积蓄王军的实力,一边镇压伦敦城内的反对之声。
而克伦威尔则趁机捞取政治资本,不断增强新模范军的实力,可他依然不敢靠近伦敦城,因为这里给他留下的阴影,直到现在都还未散去。
他又将大本营设立在了牛津郡,同时派遣几路大军去收复被王军控制的各郡,准备将国王围困在伦敦,削弱国王影响力的同时,也让他无法再继续恢复王军的实力。
查理一世一次次的请求赵长生尽快出兵,但赵长生依然以弹药不足为由继续将时间往后拖延。
也在这时,另一边的欧罗巴大陆,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瑞典人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几方代表终于决定坐下来好好的谈一谈了,以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因为他们双方都意识到了,这场战争继续打下去,对双方都是弊大于利。
由于瑞典军队的不断深入,占领的领地越来越多,却反而让他们越来越不得人心,阻力越来越大。
之前联合瑞典人一起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公国、侯爵领地、伯爵领地、及各自由邦等都开始与瑞典人离心离德,甚至直接与瑞典人翻脸,并在后方不停捣乱。
原因无他,因为他们反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独立,而不是成为瑞典人的附庸,甚至被瑞典人统治。
可瑞典人进攻神圣罗马帝国不就是为了占领更多的领地,获取更大的利益吗?又不是为了帮助他们独立的。
所以双方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之前瑞典人只占领了北部沿海的几处领地,没有直接损害到诸多诸侯的利益,所以双方还能一起协作。
可当外部矛盾小于他们内部之间的矛盾时,矛盾的爆发便不可避免。
瑞典军队本就很英勇善战,有了刘光远提供的火器,实力就更进一步了,所以一年多来取得多次大胜,给了哈布斯堡王朝联军沉重打击。
但是,瑞典王国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人口数量太少,常备兵力一般只有六七万人,想要招募到十万大军都很困难。
兵力不足,自然会导致战争潜力的欠缺。
之前有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各公国、侯爵领地及各自由邦的协助,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与整个哈布斯堡王朝的战斗中还能占据上风。
可现在,这些伙伴不但不伸出援手,还在背后四处捣乱,甚至来攻击瑞典军队,牵制了瑞典人不小的力量,这就很让人难受了。
除此之外,瑞典人还有另一个很大的担心。
卡尔十世猜测东方人对瑞典王国的支持,就是为了借助瑞典王国的力量,不断的来削弱欧罗巴洲的整体实力。
就算瑞典王国能够击败整个哈布斯堡王朝,契丹人肯定也不会允许瑞典王国成为下一个罗马帝国的存在,必然会武力干涉。
所以,瑞典王国在这个时候见好就收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而西班牙人最早与明军接触,也更早的防范着明军,当初为了阻止瑞典人继续南侵,甚至不惜出卖这个东方盟友。
这一年多的战斗中,整个哈布斯堡王朝都没有讨到什么便宜,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现在瑞典人也有议和的打算,西班牙人自然也不想再打下去了。
而神圣罗马帝国早已经精疲力尽,想打也打不动了,自然也没有意见。
奥地利大公国的大公利奥波德,更是听命于自己的哥哥斐迪南三世,皇帝哥哥不想打,他也没有反对的理由。
经过一番不算激烈的讨论,双方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最终在神圣罗马帝国北面划分了势力范围。
神圣罗马帝国将位于东北部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至西北部的不来梅公国一线以北的全部地区割让给瑞典王国,此线以南的瑞典军队全部退出,双方就此罢兵。
而那些公国、侯爵领地、自由邦等等,都没有资格参与到这次的议和当中,甚至还被直接出卖,出力颇多的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只是换了主人,被划给了瑞典人。
这自然引起了这些诸侯的强烈不满,他们打生打死几十年,损失惨重,到头来依然是别人的附庸。
以防夜长梦多,也不想再打持久的内战了,所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三世也做出了一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