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我的祖国(第2/4 页)
首吧。”苏向晚说着,于心里想了想,直接就唱开了。
要知道,从小就歌喉美丽又动人的宋南溪,可是她生出来的,想当初为了追爱豆,追偶像,她也曾是多少爱豆的亲妈,熬更守夜帮爱豆艹热度的,怎么可能不会唱歌?
当然,在这个地方,她不可能唱流行歌。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船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苏向晚才一唱,战士们和着调子就开始唱了:“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孩子们扯开了嗓门的唱,声音那叫一个高亢,他们一遍遍的唱着:“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宋东海听见他妈唱歌,深吸了口气,脸居然胀红了。
李承泽本来不想让苏向晚唱的,这一听,跟宋南溪比也不差啥啊,虽然说她年级大了,气息有点不足,但《我的祖国》可是一首调子极为高亢,一般歌唱家都唱不上去的调子,也真是难为她了。
宋西岭一惯怂怂的,笑眯眯的,仿佛风起云涌,没什么能叫他激动一样。
谷东直接一拳头打到虚空:“这是我,大咕咚的妈。”
几个大男人就甭提了,刘在野点了一支烟,没抽到嘴里,一听苏向晚的歌声,直接就掉地上了。宋青山倒是比较淡定,他早就习惯了,苏向晚那种,平常淡淡的,关键时刻的一鸣惊人了。
不到国门,没人能体会祖国对一个人意味道着什么。
不守国门,也没人能体会自己肩膀上的担子。
苏向晚觉得,把这首歌送给这些即将要受处罚的孩子们,再合适不过了。
……
车渐行渐远,苏向晚时时回头,都见那个高大,热情,头发像方便面一样卷在头上的马森提连长站在远方,朝着车的方向,一直在敬礼。
谷东唱了半天,见别人都不说话,摸了摸鼻子,拿他那粗蓬蓬的嗓音,在车蓬顶上就继续吼开了:“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
如果说不能理解现在的苏联人对于轻工纺织品,以及白糖,烟草和酒的需求,置换一下,二十年前的华夏,就恰是现在苏联人的样子。
当然了,就是再往前十几年,想当初苏向晚为了要买一罐奶粉,还跟宋老太俩打破头呢。
宋青山他们去交涉钢铁的事情了,苏向晚带着谷东,就得想办法把她带来的烟草、布,以及白糖给卖出去。
异国它乡,充斥着的全是异国口音,宾馆里有一股浓浓的,叫苏向晚无法适应的体味。
她吃不下去饭,因为除了肉就是肉,而且还做的很难吃。
唯一能下咽的就是黑面包就着牛奶,但是面包又粗又噎人,苏向晚没有一丁胃口,谷东却吃的极为香甜。
端着牛奶往苏向晚腰上碰了碰,他说:“妹妹啊,咱现在也是出过国的人啦,回去可得好好儿吹个牛才行哦。”
苏向晚的目标很明确,东西全部都得置换成值钱的机器,然后运回国。
不过她谈了几个在这边做倒爷的,国内中间商,都不满意。
毕竟将近半吨的烟草呢,而烟草现在在苏联,那属于紧俏物资,几个倒爷居然准备拿几台缝刃机就糊弄了事。
但事实上,现在的苏联和华夏之间的贸易差,可以大到,你只要拿俩暖水壶,就能换来俩把枪,还送两大兜子弹,你要能带过去一头肥猪,就能换来一架飞机的程度。
国内一台缝刃机也就贵点儿,这东西可不是什么稀罕货。
转了一大圈子,苏向晚在宋青山他们所去的,国营造船厂的隔壁,碰到一个门前长满了荒草的厂子。
那不没人愿意吃黑面包嘛,谷东也不知道怎么的,特爱吃这东西,背着一绿军书包的黑面包跟在苏向晚身后呢:“妈妈,这地方有商机。”
“为啥?”
“你看那些热闹的,咱们国人多的厂子,里面的东西肯定国内也有,但这地方连个鬼都没有,它生产的东西,咱国内肯定没有。”
不过,他俩没有翻译,在人大门口就是鸡同鸭讲,总之,想知道这个厂子造啥,对方说的话他们又听不懂,扯了半天,直到苏向晚灵机一动,从兜里掏了一把糖果出来,捧在手心上,这个厂子的门房愣了半天,直接感叹了一声,啊达!
这个厂子在苏联,算是轻工业了,因为他们生产的居然是手表。
而且,还是滞销到销不出手表,然后破产的一个手表厂子。
厂里工人全跑完了,只剩下一个仓库负责人,还有一个看大门的。
苏向晚也是两眼放光:“商机,大商机。”
塞米金斯巴拉克这地方喝醉的人特别多,满大街的酒鬼,而且,他们根深蒂固的,欺负国人的习惯,尤其是女人和孩子,最喜欢欺负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